五胡十六国名人
刘渊:刘渊(252年/253年~310年),字元海,新兴郡(今山西省忻州市)人,匈奴族。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、政治家。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,母为呼延氏。 刘渊少时喜好读书,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,精通五经、史书。咸熙年间,刘渊作为侍子留在洛阳。父亲去世,刘渊继任左部帅。后任北部都尉,晋惠帝时又改任离石将兵都尉,后为五部大都督,颇能团结匈奴五部部众。元康末年,因匈奴五部有逃亡出塞者,刘渊被朝廷免官。八王之乱时,刘渊与族人见晋室内乱频生,意欲谋划起事。元熙元年(304年),说服成都王司马颖,奉命返回并州,调发五部之众协助成都王参加内战,被任为北单于、参丞相军事。刘渊到左国城后,即起兵反晋,屡次击败晋军,后败于并州刺史刘琨。进据河东,攻克蒲坂、平阳,王弥、石勒、汲桑、鲜卑陆逐延等相继率部归降,声势大震。永嘉二年(308年),刘渊在蒲子即皇帝位,健全统治机构,加强中央集权,并设单于台管理“六夷”事务,不断出兵征伐,四处扩张势力。 永嘉四年(310年),刘渊驾崩,安葬于永光陵,谥号光文皇帝,庙号高祖。
刘聪:刘聪(?~318年8月31日),又名刘载,字玄明,新兴郡(今山西省忻州市)人,匈奴族。汉赵第三位君主。光文帝刘渊第四子,母为张夫人。 刘聪年少好学,文武兼能。初封楚王,历任抚军将军、车骑大将军。永嘉四年(310年),刘渊驾崩,刘聪被任为大司马、大单于、录尚书事,掌握军政大权。后杀刘和夺取皇位,改元光兴。派遣宗室刘曜、大将王弥率军攻打洛阳,攻掠于梁、陈、汝、颍之间。永嘉五年(311年),刘聪率军攻克洛阳,俘晋怀帝司马炽,纵兵烧掠,屠杀王公士民,史称“永嘉之乱”。永嘉八年(314年),设置百官,完善国家的制度建设。永嘉十年(316年),刘聪遣刘攻破长安,俘虏晋愍帝司马邺,西晋灭亡,中原地区均归汉国统治。后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。为政骄奢淫暴,杀戮无数。诛戮公卿,泛赏滥赐,动辄千万。 麟嘉三年(318年),刘聪驾崩,谥号昭武皇帝,庙号烈宗。
石勒:石勒(274年-333年8月17日),本名㔨勒或匐勒,字世龙,并州上党郡武乡县(今地名详见“人物争议”)人,羯族。中国十六国时期军事家,后赵开国皇帝(319年-333年在位)。 石勒的父祖都是部落小帅。他自幼行贩于洛阳,为人力耕,曾被西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。永安年间,与汲桑等聚众起兵。后投刘渊为大将,转战河北,屡败晋军,驰骋江汉,连战皆捷。在宁平城追歼晋军十余万,消灭诸王公大臣,实力大增。又建“君子营”,与汉族士人合作,尊奉张宾为谋主,并依其“先定河北,后争雄天下”的意见,移军北上,占领襄国,消灭王弥、王浚、刘琨、邵续、段匹磾等势力,控制并、幽、冀三州,息境安民,积蓄力量,阻止东晋祖逖北伐。光初二年(319年),自称大赵天王,定都襄国,史称后赵。继而向河南发展,占据司、豫、徐、兖等州,与东晋以淮水为界。太和元年底(329年初),与前赵军决战于洛阳,俘获前赵皇帝刘曜,灭亡前赵。随后秦陇氐羌各族纷纷归附,使后赵基本统一中国北半部。太和三年(330年),石勒称帝。建平四年(333年),石勒逝世,享年六十岁。谥号明皇帝,庙号高祖,葬于高平陵。 石勒出身低微,早年饱经忧患。但富于军事才能,政治上也颇有识度。 虽不识字,但常听人读史,熟谙古今得失,善纳众议。他重视根据地建设,课农造舟,广储军备,扩充兵员;制定律令,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机构;颁布户税制度,注意劝课农桑;注重发展教育,加强选官制度的建设,使后赵社会秩序相对稳定。